【工商消息】本文由童子藥提供
專訪童子藥那天,她簡單掛個圍巾,招牌的酒窩和微笑,是跟她私底下接觸的第一印象,當我採訪她之前,先簡單的聊了一下自己在經驗的某個故事時,她畫龍點睛的引導我去看見,自己是如何給大腦下指令,相信自己是個受害者,並且會無意識的栽培自己成為「被決定」的角色、簡單的對話,卻第一次感受到她所說的,從內在世界的場域醒過來的感覺,這個經驗令我感到特別。
很多人會稱呼童子藥為老師,但是她自己並不這樣認為,相較於引導別人,她更認為自己是個陪伴者,不管她透過什麼樣的心靈工具幫助個案,最多是個陪著、提燈的人,到底每個人潛意識的房子裡,都放了哪些家具、物件、元素,使自己絆跌、光線不明致使心生恐懼,這些都是個案很重要的人生歷程與資產,沒有任何人適合到別人的界限裡去指手畫腳。
所以童子藥認為她只是陪伴對方將內在空間走一遍,然後將主導權交還給個案的內在智慧,再決定是否要清除不適宜的障礙物-「錯誤信念」。
她舉例一個十歲的孩子,成為笑柄還是願意到哪每天都吃著奶嘴。但是,當他某天有意識到奶嘴代表著不安全感而緊緊抓取得到安撫,決定放下的那一刻,信念就像剝掉包著糖衣的洋蔥,他還是有可能會哭的…因為我們跟執迷產生了感情。
有些人的奶嘴是成為一個第三者、有些人是要擁有權利、有些人是努力當一個好人好事代表,要一邊哭著說再見,只為了遇見真實的自己,都需要勇氣。
你的內在空間是否擁擠?
如果你進入過內在空間的場域,就不會想要再征戰外在的世界
拿回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