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早已破百日,各界懷疑對於西方聯盟軍援烏克蘭,俄國明明有各種武器和手段,卻不論在轟炸和進攻規模上面都沒有達到最大限度,為何不採取更強烈的報復?
《紐約時報》報導,俄軍有能力逐條轟炸烏克蘭的鐵路、公路和橋樑系統,藉此斬斷或拖延西方援助武器的後勤路線,甚至可以針對烏克蘭首都基輔周遭的基礎設施進行最大限度的摧毀,讓西方國家領袖更難以進入基輔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並在鏡頭前共同向世人展現西方團結的一面。此外,俄國拿手的網攻和對出口歐洲能源實施更激進的斷供,這些普丁的力道都不如西方預期。
俄軍進攻有所保留,普丁更加謹慎,俄軍開戰前號稱世界第二強大的軍隊,但在侵烏的頭幾周卻故意顯露「外強中乾」的窘況,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如世界預期。然而,美國和歐洲官員也指出,普丁近幾個禮拜在俄國所稱的「第二階段軍事行動」中,於烏東頓巴斯的攻勢明顯也更謹慎,只尋求緩慢小幅度的進展,沒有加大夷平烏東基礎設施力度,避免和北約(NATO)衝突升級。普丁故意讓西方懷疑,俄國是否有能力再進行必須消耗更大量資源人力的戰爭。美國和歐洲官員也表示目前尚未看到任何軍事方面的戰前部署行動,但他們並沒有否認普丁擴大戰爭的可能。
美國國防部一名官員表示,普丁現在在烏東戰場的推進「非常謹慎」,俄軍還被形容是「一隻手被綁在背後在戰鬥」,讓俄國在烏東的策略和目標在外界看來都顯得非常不清晰。「這是一個奇怪、特別的戰爭」,智庫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特瑞寧(Dmitri Trenin)表示,俄羅斯似乎給自己設下了非常嚴厲的限制,但原因難以解釋,不只外界難以理解,連俄羅斯人民也開始出現很多疑問。對於克里姆林宮為什麼只用上「不足一半的力氣」在這場戰事中,特瑞寧覺得難以解釋。
普丁並非泛泛之輩,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筆者認為,普丁打烏東戰場打得很克制!讓美國至今均尚未介入真正軍事行動,普丁不全面開戰而屈人之兵之低調謹慎,這就是普丁攻烏克蘭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