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行政院「豬肉儀表板」網站上線,食藥署強調每日都會公告國產豬和進口豬肉及其他可食部位的檢出萊劑批數和重量,截至1月7日,豬肉儀表板上的美豬進口量仍掛零,但民眾向《蘋果新聞網》爆料,說他查詢「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系統」食品輸入情形,發現1月4日已有5批美國豬肉進口資料,總量超過108噸,卻沒有顯示在儀表板對此,遭疑資訊不同調,食藥署今特開記者會澄清,今日的儀表板已有約96噸以上的美豬進入市面。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今上午針對儀表板資訊不透明的質疑,特別召開臨時記者會表示,食藥署管的是食安查驗登記,需通過查驗登記才能取得肉品的輸入許可,投訴民眾看到的時間,為食藥署邊境查驗自動化資訊管理(IFI)系統的資訊,時間點在正式進入市場的前端,還沒有真的出海關;肉品輸入國內經食藥署完成查驗登記後,還需經農委會的動物檢疫通過後,才會進入關務署,經通關程序申請許可後,才會正式出關進入到市場。
林旭陽表示,以過去經驗,有些肉品經食藥署邊境查驗取得食安許可證後,有些業者在出關階段因為等待倉儲物流的配送,等到7~8天才來關務署領貨,也就是說通過食安檢驗到真正出關進入市場,可以有7~8天的時間差。
林旭陽表示,「豬肉儀表板」主要呈現的是真正已出關進入到市場的肉品資訊,並會於每日上午整理食藥署、農委會、關務署的資訊,於每日11時公布,考量民眾認為查驗程序不同階段的數字落差,食藥署會再做數字公布時間差做統一的調整。
食藥署也已將最新的豬肉儀表板資訊公布,當中美豬豬肉有47.18噸、豬肝、豬腎、豬其他可食部位有49.01公噸,共96噸以上的美豬進口美豬進口量不再掛蛋。
(黃仲丘/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