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衝擊民眾消費意願,讓不少餐飲業者叫苦連天,特別是進駐百貨商場的品牌受創最深,業者直言,不少街邊店的房東都願意共體時間降租,但多次要求但百貨仍不願放寬「包底抽成」的條件,如果疫情持續延燒,更大規模的餐飲撤櫃潮不但很快會出現,連本身營運虧損都無法避免。
新冠肺炎疫情1月下旬在台灣出現確診案例後,百貨商場的營運受到最大衝擊,驟減的人流讓商場餐廳也等不到來客,近1個多月已有至少10家知名餐飲撤出百貨商場,其中微風廣場成為重災區,共計有6家餐廳撤櫃,台北101也有2家。
觀察撤出的餐廳,其為開幕僅1年多的微風南山,就有香港新派素食餐廳「心齋」、知名拉麵品牌「Bari Uma」、「陳興發興記菜館」、龍蝦堡專門店「LUKE'S LOBSTER」,而微風信義也有「Chefs Club Taipei」、「CBN晶華冠軍牛肉麵坊」。
至於台北101則有「十二粵」、「欣葉食藝軒」撤出,新光三越有「Jamie’s Italian」、遠東SOGO忠孝館的「卡布里喬莎」的門店也都結束營業。
對於撤櫃一事,「心齋」強調是休業,不是停業,是因為抗疫關係,而暫時休業,至於「Chefs Club Taipei」也在官網強調,台灣因為禁止非本國籍者入境,導致客座主廚無法安排,因此決定暫停營業,待疫情結束後將有新的企劃推出。
有仍在商場苦撐的餐飲業者就透露,以往進駐商場看中的是穩定的人流,簽的條件是「包底抽成」的方式計算租金,但如果商場人流不足,業者連基本的保證營業額都達不到,虧損是難以避免,才會有先前微風南山傳出,有同業因為業績沒達標,被樓管逼簽月結單補足差額。
但疫情衝擊,來客數大減的狀況蔓延到所有商場,餐飲業者要達到包底的營業額都十分困難,有餐飲業者就說,進駐百貨商場的租金,在營業成本中的佔比在15%以上,而疫情延燒以來,餐廳不論是來客與業績都減少至少20%,業績拉不高,根本就無法負擔租金成本。
業者梗抱怨,現在已經有不少街邊店的房東願意短期調降租金來共體時間,但是主要各大百貨業者,確仍一直咬死條件不鬆口,疫情短期內不會平息,這樣下去到最後大多數同業應該都是撐不下去而撤出商場。
而至目前為止,僅有將捷建設旗下禮萊廣場對館內廠商調降抽成,興富發集團旗下首間社區型百貨悅誠廣場,也主動調降今年3~5月的營業額抽成,降幅達1成,而大魯閣(1432)旗下台中新時代購物中心則推免包底,其餘百貨商場的條件仍未改變。
對於餐飲業者的要求,大型百貨業者則說,疫情爆發之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業者來反映狀況,而商場也會彙整這些訊息去評估思考,但目前都還沒有一線百貨願意開這第1槍。
但有不具名的百貨業者則叫苦說,「品牌想要降租,那通路要跟誰談?」百貨業者說,在疫情期間既有的營業費用、人士成本與稅務都沒有減少,而與餐飲大多是計時人員不同,百貨都是正職人員,既沒有減薪,也沒有放無薪假,負擔也同樣沈重。
百貨業者也說,一旦放寬了包底抽成條件,商場的收入減少,但房東卻不會調降租金,那面臨生存壓力的反而就是百貨,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業者更直言,餐飲與商場現在形成一種僵局,如果政府不跳出來給予商場紓困補助,商場也沒有空間可以提供給餐飲業者,照現在這種狀況,如果政府乾脆直接宣布停業一段時間。(林海/台北報導)
訂閱《蘋果》4大新聞信 完全免費

